成也合资,败也合资
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底蕴。
上海号称“魔都”,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,对国际事物有着天然的接受度和崇尚。通过对“舶来物”的消化吸收,上海独领风骚。
对比深圳,上海显得更喜欢“洋气”,而深圳更务实。
上汽作为上海的企业,很符合上海气质。简单而言就是:上汽也很上海。
上汽很上海,外在表象是其对“洋品牌”的迷恋,由此可能带来的危害是,上汽可能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沦为二流玩家。
内在原因是:上汽发展战略思路问题。
近期,一则上汽集团与奥迪汽车签订合作协议,双方就联合开发智能数字平台(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)展开合作的消息在网上流传。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上汽和奥迪合作的重点方向。
根据协议内容,双方将共同为上汽奥迪开发多款豪华智能电动新车,携手开启奥迪高端纯电出行新篇章,支持合资品牌抢跑新赛道、抢抓新机遇。合作项目的车型将覆盖b级和c级市场,首款产品预计将于2025年上市,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奥迪新一代豪华智能纯电出行产品。
奥迪全球ceo高德诺(gernot döllner)表示,“通过和上汽集团的合作,我们将进一步加速在华的电动化战略推进。”
从行为上看,上汽选择与奥迪合作,是对“洋品牌”的迷恋,双方合作的方式仍以现有的“合资品台”为主,说明上汽困在了“合资模式”里。
在上汽自主品牌不顺的情况下,上汽意图“以洋制华”,寻求突围,似乎是一种不错的选择,实际上危害不浅。剖析如下:
危害一,洋品牌不能帮助上汽实现突围。根本原因是奥迪除了品牌号召力,没有任何技术可提供。遑论其品牌号召力也是负的。
传统燃油车时代,bba是豪华品牌的代名词;新能源汽车时代,bba新能源车是杂牌车的代名词。
bba的大排量豪华气质和新能源汽车科技感、节能环保是冲突的。
奥迪a8l车头挂一个绿牌,你咋想的。
技术储备方面,在新能源汽车时代,bba已经不是引领者,而是追随者和模仿者。
如果传统bba在新能源时代具备技术优势,就不会有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基于小鹏g9的平台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b级电动汽车的合作,这是小鹏对大众的技术输出。
也不会有华为与奥迪官宣双方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合作。这是奥迪为了补智驾短板才有得举动。
讽刺的是,奥迪把灵魂给了华为,上汽却拒绝了华为,而又跟与华为有合作关系的奥迪合作。
危害二:浪费时间和资源。
上汽的资源,给了合资品牌,就必然会挤占自主品牌资源。上汽的自主品牌能见度本来就低,在资源被进一步分流的情况下,这些自主品牌能不能生存,都需要关注。
上汽自主品牌市场能见度很低,为人熟知的五菱和gm,其实是合资平台下的品牌。
不完全统计,上汽的自主品牌就只有:智己、飞凡、荣威、上汽大通、跃进品牌。
看着不多,实则也很少。